关注电白文化馆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活动 - 活动展示 活动展示
茂名市文化馆到电白区开展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专题调研
发布日期:2024-11-06 阅读次数:[1]


11月5日下午,由茂名市文化馆、茂名市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以及摄制团队一行到电白区林头镇开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林秀槐(茂港单人木偶戏)抢救性记录工作,在电白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电白区文化馆的协助下进行前期调研。

调研组一行实地考察了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林秀槐所在的单人木偶戏传承基地,认真观摩了林秀槐老人的单人木偶戏即兴表演,那栩栩如生的木偶在老人的操控下仿佛有了生命,它们演绎着古老的故事,承载着当地人民的情感与记忆。



在调研的环节,林秀槐老人深情讲述了自己与茂港单人木偶戏的一生缘分,从年少时的学艺艰辛到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传承。市文化馆专家就如何更好地从艺术层面展现木偶戏特色提出了专业见解,强调要突出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魅力。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人员则重点关注记录过程中的细节问题,确保不遗漏任何关键元素。电白区文化馆相关人员也分享了当地对于木偶戏传承发展的一些思路和做法,大家围绕如何利用此次抢救性记录工作,让茂港单人木偶戏在新时代下吸引更多关注、培养更多年轻传承者展开了热烈讨论。

此次抢救性记录工作,不仅是对林秀槐老人个人技艺的记录,更是对茂港单人木偶戏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守护。随着数字化记录工作的逐步推进,相信茂港单人木偶戏将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跨越时空限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星河中持续闪耀,为非遗保护事业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


茂港单人木偶


茂港单人木偶戏俗称“鬼仔戏”,于明朝万历年间从福建传入,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主要分布在该区北部的羊角镇,中部的坡心镇、七迳镇和西南部的沙院、小良等镇,茂港单人木偶戏在明代开始流行,清代已达鼎盛。茂港单人木偶戏作为木偶戏一个分支类别,在福建布袋木偶戏的基础上,融入了地方民俗文化元素,经过400多年的演变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单人木偶戏表演技艺,使茂港单人木偶戏逐渐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表演艺术。

茂港单人木偶无需固定的表演场地,村边空地,屋前地堂街边甚至厅堂都可搭台表演。单人木偶班戏棚很小,以杉木条搭成,四柱八横,4尺见方左右,前面挂上围幕。围幕高1米左右,用来遮掩艺人,使观众只看见木偶表演而看不见艺人。戏棚中间挂一小幅背景画,作木偶表演的布景。表演时,艺人坐在戏箱上操控木偶。单人木偶班行头简单,一个戏箱装偶头杂物,一条扁担挑起来就可以走,所以又叫“扁担戏”。


省级传承人—林秀槐

林秀槐从小喜欢看木偶戏,经常围着戏台观看,久久不愿离去。长大后,一次偶然机会观看羊角南华艺人周家允演出,他被深深吸引,苦求周家允为师。周家允是一名大学生,饱读诗书,尤其钟爱历史故事、音乐,所以他的木偶戏既有历史深度又有生活情愫,深受村民欢迎。因为林秀槐诚心请教、人品敦厚,周家允便收他为徒。林秀槐日夜不离左右跟着师傅学艺,不论天寒地冻,还是酷暑如煎,林秀槐刻苦坚持。师傅不仅要求他研究揣摩练习唱腔,还要求他熟读《三国演义》《说唐演义全传》《三言两拍》等古代小说,加强学习历史文学知识。经过三年勤学苦练,他终于成为一位富有特色的木偶艺人。



林秀槐在唱腔上吸收了当地山歌、黎歌、涯歌等民歌民谣中的丰富营养,富有个性韵味,跟随师傅轮流演出,观众难以分辨出谁是主演了。四年后,随着经验增加,师傅让他独立演出。他长期在电白区林头、霞洞、山阁、坡心等镇演出,深受群众的喜爱。由于技艺出众,富有影响,2006年被电白县木偶家协会推选为副主席,后来年纪渐大,划分茂港区后只任理事。收有徒弟几人,有戴国春、李广文、李广权、茅亚祝、周国生等。


来源:茂名市文化馆公众号

返回主页
新闻动态
文艺活动
非遗保护
返回顶部